大衍求一术(dayanqiuyishu)

   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解一次同余式组的方式。此法可远溯到公元三世纪的《孔子算经》。其中有一题云:“今有物不知其数,三三数之剩二,五五数之剩三,七七数之剩二,问物几何”?书中给出的解法是:“术曰:三三数之剩二,置一百四十;五五数之剩三,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”。接着给出了一般解法:凡三三数剩一,则置十五;一百六以上,以一百五减之即得。孙子问题,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,有“秦王暗点兵”、“韩信点兵”、“剪管术”、“隔墙算”等名称。宋人周密(1232-1298年)《志雅堂杂抄》称“鬼谷算”,对“物不知数”的解法中三个乘数作诗引出:

    “三岁孩儿七十稀,五留廿一事尤奇。

    七度上元(15)重相会,寒食清明便可知”。

    明代程大位《算法统宗》的诗歌,更为明显:

    “三人同行七十稀,五树梅花廿一枝;七子团圆整半月,除百零五便得知。”

    《孙子算经》给出了下面同余式组的解法:

    这里模数3、5、7是两两互质的,所以[3,5,7]=3×5×7=3×35=5×21=7×15且

    其解为:

    推广到一般,设一次同余式组为:

 (1)

    式中都是整数。如果即两两互质。并设

,则组(1)的全部解为

也就是说一次同余式(1)的解化归为解K个同余式的问题:

           

秦九韶称mi称为定母,V为衍母,Mi为衍数.xi为乘率。也就是说,秦九韶的解法最后归结到解下面一种类型的同式问题。即A、B为互质的两整数,求出一整数,使满足同余式

其中A为定母,B为衍数,求出的称乘率。秦九韶把求乘率的方法称“大衍求一术”。秦九韶先从B中屡减A,使其余数G<A,称G为寄数。大衍求一术说:“置寄右上,定居古下,天元一于左上。”先立一图式如下:

然后“先以右上除右下,所得商数与左上一相生,入左下,然后乃以后行上下,以少除多,递互除之,所得商数,随即递累乘,归左行上下,须使右上末后奇一而止,乃验左上所得,以为乘率”。举例如下:

算式如下:

=5

    一般来说,就是

此时左上所得cm即为乘率,即=cm

    现在证明=cm。由上计算变换式的箭头线上下得两组等式:

,则由上两组等式可以推出:

当rm=1时,最后一等式为,由此可知:再根据.在各种计算问题中,所给的模数mi不一定两两互素,且不可能都是整数。秦九韶把模数分为四种。1.元数:指一般整数;2.收数:指小数;3.通数;指分数;4.复数:指皆为10”的倍数。秦九韶把后三种先化为第一种,然后把不互素的化为互素。大衍求一术在明中叶以后几乎失传,直到十九世纪才由一些数学家阐发出来,特别是黄宗宪的《求一术通解》(公元1874年)对mi不两两互素时,更有很好的解决办法。